首页 > 时政 > 特别报道 正文

多措并举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

原州区委 原州区人民政府
稿件来源:《共产党人》6期 作者: 发布时间: 2020-04-01 | 打印 | 字号:TT
原州区张易镇驼巷村整村推进
 
  原州区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(区),地处六盘山东麓。辖11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,总面积2759平方公里,总人口46.83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29.17万人,占总人口的62.3%。
  全区有贫困村110个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701户104667人,2014年以前,贫困发生率为33.2%。目前,实现所有贫困村脱贫出列,24833户95156人脱贫,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.68%。原州区进入了减贫力度最大、农民收入增长最快、农村面貌变化最大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高的时期,彻底改变了“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”的历史。
  提高政治站位,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。强化顶层设计。坚持立足所有村、所有农村人口来谋划脱贫攻坚,把全区所有村分为非贫困村、已脱贫“销号”村、年度整村推进攻坚村和将要脱贫“销号”村四类,逐村制定村级脱贫攻坚规划。紧盯贫困户、贫困村、贫困县退出三类指标要求,制定交通、生态、产业等21个专项扶贫规划。
  狠抓责任落实。区委、区政府积极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,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,实行书记、区长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“双组长”制。实行“155”三级包抓责任机制,每个区委常委包抓1个乡镇、每个县级领导包抓5个行政村,每个干部帮扶5户贫困户,向所有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,为所有非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。全区5583名干部职工每人帮扶联系4~5户贫困户,形成了包抓帮扶责任链条。
  强化投入,不断提升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实现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。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。落实“三免一补”等普惠政策,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,严格落实各阶段教育扶贫政策,实现生活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。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、“全面改薄”项目等,改造城乡校(园)96所,新建、扩建小学、幼儿园175所。2017年率先在宁南山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。
  强化基本医疗保障。全区11家乡镇卫生院均完成标准化建设,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,基本医疗保险实现贫困户全覆盖。贫困群众看病推行“先诊疗、后付费”模式,贫困患者年度内住院医疗合规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1.66%。实施“三个一批”的分类救治,大病集中救治、重病兜底、慢病签约服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。
  强化住房安全保障。严格落实建设标准及补贴政策,2014年以来,累计实施危房改造32023户,全区常住农户住房安全全部得到保障。
  近年来,原州区累计投入各类领域扶贫资金114.25亿元,其中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0.46亿元,统筹推进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和基础设施建设查漏补缺。
  推进产业扶贫,积极增加农民收入。积极培育脱贫产业。立足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,按照“普惠+特惠”的原则,围绕“有土”“离土”抓产业。“有土”扶贫以扶持发展适宜产业为根本,制定《原州区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意见》等产业扶持政策。重点围绕草畜、马铃薯、冷凉蔬菜、特色种植业等优势产业,实施7大类23项产业到户项目,把贫困户牢牢附着在产业链上,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1~2个脱贫产业。“离土”扶贫着眼就业,开展“农民培训教育年”活动,实行“订单式”“点单式”“配送式”技能培训,完成精准脱贫能力技能培训35539人,使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有1~2人接受技能培训。
  大力实施金融扶贫。坚持金融扶贫助推产业发展,投入风险补偿基金8909万元,形成“政银户联动、风险共担、多方参与、合作共赢”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模式,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余额10.81亿元,户获贷占比75.3%,户均5万元。建档立卡贫困户“扶贫保”实现全覆盖。金融扶贫“蔡川模式”,被自治区金融办授予“金融环境创建奖”,经验做法在宁夏全区推广。
  深化闽宁对口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,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。闽宁协作卓有成效。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开展以来,累计投入资金2.3亿元,先后实施了贫困村基础设施、住房保障、闽宁示范村、特色产业、扶贫车间等项目,建成闽宁示范村12个。设立企业家捐资助学基金,资助家庭贫困、品学兼优的各类大学新生452名,在原州区第五中学开设“船政班”,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,支持21家龙头企业和32家合作社发展特色种养殖业。福州马尾区和原州区对口协作两年来,原州区所有乡镇、6个部门、8个村分别与马尾区所有镇(街)、6个部门、8个村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,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,实现了乡镇结对全覆盖。
  中央定点帮扶效益明显,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累计拨付定点帮扶资金1.5亿元,帮助原州区建成学校14所、移民新村12个,修建桥梁15座、道路30多公里,机修旱作农田3.13万亩。同时,加强帮扶人员力量,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先后下派16名干部驻村帮扶。大力支持原州区农特产品“进站上车”,逐步形成“铁路+企业+贫困户”的新型扶贫模式。另外,邮储银行、工商银行、石嘴山银行、中泰证券及其他企业帮扶也取得了积极成效,社会帮扶投入资金5120万元。
  夯实基层基础,不断提升脱贫质量。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。牢固树立“围绕扶贫抓党建、抓好党建促脱贫”理念,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,选育、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54名,确保每个行政村有2~3名年轻后备干部。加大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力度,严格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日常管理考核。认真做好农村致富带头人“扩面”“提质”“增效”文章,深入开展“三大三强”促脱贫富民行动、“两个带头人”工程,鼓励“五类人员”创办领办农业经营实体,扶持22人领办创办合作社和农业公司19家,全区“两个带头人”总数达到1595名。
 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。开展区、乡(镇)、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试点工作,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、扶贫励志教育、法律法规宣传、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等活动。加大脱贫光荣户、移风易俗示范户评选表彰力度,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,激发群众脱贫斗志,变“要我脱贫”为“我要脱贫”,增强和坚定贫困群众发展生产、建设家园、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。
>>><<<
【作者】:
【来源】:《共产党人》6期